学生骨干工作例会上,谈了3个问题。

发布者:校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12-16浏览次数:12

时间过得很快,2023年即将谢幕,各个学生组织的新成员也都已经履新近半年。下半年,往往是最忙碌的时段。学生活动体量大,大多学生组织忙得团团转,每个踏实用心的骨干成员也着实辛苦,为大家点赞和鼓掌。

上任至今,每位学生骨干已工作5~6个月有余,组织活动、撰写稿件、制作宣发等工作都已有较大的存量。适时开展中期工作例会,回望过去几个月的工作经历,重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更稳地面向未来的工作。

在本周的主要学生骨干工作例会上,听取了各个主要学生骨干的工作总结和计划。每个组织部门确实承担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汇报内容上,察觉到一些共性的问题:说工作内容但少数据支持、有反思总结但不接地气、谈及问题但未触本质、提工作计划却站位不够。

结合日常的观察和体验,和现场的学生骨干谈了3个问题:


有没有真正地提升自我?

每位同学从事学生工作的动机不同,追逐荣誉、丰富履历、应对求职、锻炼自我……这都无可厚非,也是现实常态。但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借此想让自己的未来走得更顺更稳。从这点出发,我们理应在学生阶段多注重提升自我内在实力,而非只想功利地用任职证明装点简历门面。要想扎实地锤炼综合素质和本领,提升自我,离不开2个要点:


从任务思维转为平台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从事工作所秉持的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工作的质量。有的同学把日常的工作当作任务,自然从心理上会有所抗拒,总觉得学校/学院/老师事多,内心不禁大喊“烦死了!!!”工作刚开始,就怨声载道,总希望任务少点,最好一点都没有。这种理念的背后是躺平心态作祟,颇有种“空手套白狼”的既视感。

每位骨干应该转变思维,把每次的工作当作一种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善于珍惜每次的工作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向师生展示自己的实力、查找自己的不足、总结先前的教训、提升自身的素质。

时间过得很快,细数自己可以展示锻炼的机会和平台,真得所剩不多,大家要且行且珍惜。


善于复盘总结

有部分骨干半年以来才作第一次总结,时间过去这么久,工作内容只停留在聊天记录中,更别提当时的所思所得,自然总结不出来务实有力的经验和教训。大家不妨想一想,过去这半年,每举办完一次活动、完成一次任务,有没有人主动在工作结束后的3天或一周内主动去找指导老师或师兄师姐取取经,咨询探讨一下工作中的不足?

遗憾的是,自己所接触的学生骨干里,一个都没有。我们在完成每次工作后,及时复盘总结,找寻宏观问题和细节不足,并加以警醒和沉淀,在下次工作中才能有意识地规避同样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效应:完成一次工作有一次的提高。这种提高又是对自身一种正向回馈,从而在潜意识里勉励自己继续精进。否则,就是问题错误次次有,忙碌大半年,能力仍然在原地打转。不仅自己做工作觉得无趣,指导老师的耐心也磨耗殆尽。久而久之,骨干也失去了老师的信任,难堪重任。

举一个很常见的案例:你仓促应付写10篇文字材料,写完交给老师,主打一个压力转移,事后也不主动拿定稿同自己的原稿作比较。别人认认真真写1篇,做好前期材料搜集,主动找老师修改稿件,学习定稿内容……谁的获得感更强,不言自喻


能不能让学院放心安心?

学生骨干是学院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学院面向学生骨干布置任务,是一种检验,更是一种信任。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交代给学生一些工作后,学院老师们可以安心等待结果,而要达成这一境界,必须要有一批靠谱的学生骨干。如何定义“靠谱”,每位学生骨干的理解不同,但应该有基本的2点共识:


工作要有闭环

自己承接的一项学生工作,必须要有始有终。有些时候,和学生开完工作布置推进会,大家拍屁股走人,至此不见反馈,工作到哪个阶段、完成质量如何、有什么问题……学院一概不知,当老师问起,他们才说明情况,为时晚矣。

学生骨干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可以预先把工作分成若干阶段,明确其中的关键事件和时间截点,到点就向老师们反馈动态和情况,让学院老师们心中有数。

当学生骨干被老师追着问:某某项工作怎么样了?学生骨干就需要自我审视一下,反思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断节。

主动推着老师走

这就涉及到化被动为主动的工作逻辑,我很欣赏那些有想法、爱主动的学生骨干。要知道,辅导员工作细碎,容易忽略和延误一些工作。而这时候,如果学生骨干能够把工作想在前面,主动站得出来,将工作真正放在心上,带着想法咨询老师,到点就提醒老师相关工作需要推进,老师便能够动态化跟进工作,从而更好理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让学院安心放心的关键在于学生骨干工作是否踏实用心。踏实用心不是靠嘴说的,而是体现在平时的工作内容上。每位指导老师心里跟明镜似的,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哪些是踏实工作的人。在校园里,敷衍老师的本质就是敷衍自己。


会不会留下自己的身影?

学生组织的相关工作是一场接力棒式的奔跑,代表着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作为主要的学生负责人,学生骨干是由同学们一票一票选出来、得到上一届师兄师姐、指导老师的认可与信任的。如今,接力棒到你们手上,理应是有压力的,要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思考如何守正创新,即把前人打下来的江山和基础巩固好传承好,且需在自己的任职期间谋划新突破点,从而在这个组织里留下自己的痕迹和身影。

一旦打开工作新的突破点,这就能成为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亮点,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在你任职期间的新成果也会经你手,传递给下一届、下下一届。后来的师弟师妹,谈及优良的工作传统和品牌,自然也会感念你。

否则,在任期期间,工作只是经你之手进行了传递,原封不动地空转1年,更甚至有“啃老本”“搭便车”的既视感。临近换届交接工作之际,回首望去,自己也空感落寞乏味,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团队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成为组织内的无名之辈。
要知道,工作创新,是一种自设台阶的困难模式,更是一种自我挑战。正如刚刚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颜宁,没有选择停滞不前,而是一直在挑战着难度更大的研究课题。她为什么偏爱“困难模式”?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能爬珠穆朗玛干吗还要爬那些小山?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去摘,遥不可及的星。从未停止生长的人,又翻过了一座山。

人生是一个持续寻找、持续探索的过程。青年学生在追寻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很多,苦不是要回避的东西。有的人觉得学生工作很累很苦,所以不喜欢,这样就错了,没有任何工作是不经过一番辛苦就能易取易得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大学阶段的发展质量决定着未来职场的状态,大学里我们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待到踏入社会,会发现社会没有那么宽容,你们更没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机会。在校园的学生工作中,你们不妨先把一个事情做透,做到领域里最好的状态,然后这时候才能说你到底爱不爱它,才能说你到底真正适合去做什么。

不能因为一开始苦累就退避。大学从不轻松,苦的过程是有志者都不可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