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耕乡土 爱育新芽|“启明星”社会实践团队心得体会

发布者:校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25浏览次数:1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这是国家对于乡村发展的深刻指引,也为青年投身基层实践指明了方向。“启明星”社会实践团队始终坚信,教育是点亮乡土希望的星火,而青年的脚步,正是让这星火燎原的动力。带着这份信念,“启明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社区、深入乡村,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在为乡土服务的点滴行动里,探寻着知识传递的温度,感受着青春担当的重量。那些课堂上的欢声笑语,田埂间的好奇追问,都成了实践路上最珍贵的注脚,也让“启明星”社会实践团队更加坚定:以启明星之名,既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希望的播种人。

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问号:读课文时会问“鸟儿真能摸到云吗”,练舞蹈时想“飞得和蝴蝶一样高”。这些瞬间成了我改进教学的钥匙。

教语文,我不再逐字解析,而是把课文编成情景剧,让他们演《小蝌蚪找妈妈》时理解“追”与“寻”的不同;练舞蹈,不用硬抠动作,而是用“小树苗长大”教伸展,借“小溪流唱歌”练步伐。

当内向女孩朗诵时抬头,调皮男孩跳舞时眼里有光,我懂了:教学的进步,是用他们的视角,让知识与热爱一同生长。



暑期为社区小朋友讲课的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起初只为完成实践任务,却在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里,读懂了“责任”的重量。当我调整教学方式,用易懂的语言拆解知识,看到调皮的孩子开始专注听讲时,我豁然明白: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并非单向的“付出”,而是以所学回应真实需求的过程。孩子们递来的一颗糖、一句“老师再见”,让我确信,微小的行动也能在他人生命中留下痕迹。这让我深刻领悟,社会责任感绝非空洞口号,它是在每一次脚踏实地服务中,学会将个人成长与他人需求相连,用青春温暖身边的世界。



脚踏乡土,方知耕耘之重;心怀热爱,才懂育苗之辛。泥土的温度透过鞋底传来,孩子们眼中的光映着晴空,这便是耕耘最生动的注脚。指尖拂过书页时带起的微风,恰似田垄间流动的气息,让每一份付出都有了扎根的分量。乡土从不是贫瘠的符号,是孕育希望的温床。那些教与学的瞬间,如同在田垄间播撒种子,看似细碎,却在悄然滋养着生长的力量。每一次知识的传递,都是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让沉睡的潜能在互动中渐渐苏醒。爱,要像春雨般细密。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俯身倾听的耐心,携手同行的真诚。当看到曾经怯生生的身影变得舒展,当沉寂的角落漾起鲜活的气息,便懂了:所谓新芽,既是成长中的孩童,更是乡土重焕的活力,是希望在时光里慢慢舒展的模样。



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暑假里,我有幸加入了启明星这个大家庭,参与了爱心课堂志愿服务活动。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支教伊始,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期待。然而,当真正开始教学,有的小孩儿过于活跃,有的小孩儿过于安静,不同小孩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我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去适应环境,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去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我个人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后,我希望能够继续参与更多的支教活动,为更多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在支教过程中所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九资河镇中心小学教学的日子,孩子们的童真总如晨露洒落心间。美术课上,男孩给向日葵画笑脸,说这样太阳才肯多晒它,阳光透过画纸,蜡笔的金黄似真花瓣发光。他们的世界万物有灵:田字格成鱼缸,铅笔头插橡皮是“戴帽子”,粉笔头要埋作“骨头”。

孩子们用朴素方式表达珍视:田埂野花、手工小章鱼、玻璃珠,擦黑板时递抹布,口袋里塞糖果。他们的情感直白热烈,让我明白真诚无需修饰。支教是心灵洗礼,我既授人知识,也从孩子身上汲取力量,这段经历将永远铭记。



从社区课堂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到乡村田野上破土而出的新芽,“启明星”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步足迹,都在印证着一个道理:教育的光芒,从来不会因地域而黯淡;青春的力量,总能在扎根大地时绽放。“启明星”社会实践团队或许只是千万支实践队伍中的一束微弱的光,但当这束光与乡土的脉搏同频,与孩子们的梦想共振,便会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以热爱为燃料,以责任为罗盘,让每一颗播撒在乡土的种子,都能在希望的晨曦中,成长为支撑起乡村振兴的栋梁,成为那束追光而行、育梦成光的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