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社会实践已成为青年学子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今年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社会实践服务队积极响应“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号召,深入体育路社区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专业为基、以创新为翼,将红色教育、科普实践、非遗传承等多元内容融入社区服务,在知行合一中诠释青春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在实践中读懂责任
“蝉鸣渐盛的七月,三下乡实践活动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课堂之外更生动的世界。”杨淑瑜同学在心得中写道,“初见时彼此的紧张,都在后续课程中悄然消散。带孩子们走进李四光纪念馆,他们围着地质标本的连串疑问,让我对‘探索’有了更鲜活的理解;红色剧本杀里,孩子们扮演黄麻起义角色,读到大别山战士的故事时,有人攥紧拳头说‘要像他们一样勇敢’,红色精神在稚嫩心灵里扎了根。荆楚文物、非遗染色、鱼菜共生等课程中,他们的专注与好奇也同样动人。我想,这已不仅是单向付出。我们带去知识,孩子们却用纯粹热情与本真好奇,让我们重识知识的价值。这场双向奔赴,让每个人都收获了成长的印记。”
在互动中收获感动
“十天的爱心培训班像场绚烂的梦。”肖黎同学深情地回忆道,“看着孩子们捏着蓝靛染的手帕雀跃展示,举着自制的太阳能小车满屋跑,在心愿墙上认真写着‘我要参军报国’,突然懂了‘传承’二字的分量。鱼菜共生课上,大家盯着水里的鱼和架上的菜,惊叹‘原来它们是好朋友’;大别山红色文化课程里,讲到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有孩子举手:‘老师,28年是不是比我岁数还大?’当我说战士们在山里坚持斗争,他们睁大眼睛,好像看见了漫山的红旗在飘;在李四光纪念馆,他们追着看地质标本,回来后画了满纸的石头和山脉。这十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这些课程里慢慢懂了:非遗里有巧思,科学里有智慧,历史里有力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爱、去探索。”
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郑梓萱同学用温暖的笔触记录下这段时光:“参加暑期爱心托管班的这段经历,像一本写满温暖的日记,每一页都记录着与孩子们相处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体验了八段锦、岳家拳、蓝靛染色,学习了水培课、急救技能、动画编程,感受了红色剧本杀、非遗皮影戏等特色课程,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获得了乐趣与成长。辅导作业时,他们总追着问作业里的难题,或是指着书本上的图画好奇提问,那种信任又依赖的眼神,让我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闲暇之余,围坐在桌前下五子棋,看黑白子在棋盘上慢慢连成线,他们赢了会拍手跳起来,输了又拉着我再来一局。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时光,简单又热闹,纯真又开心,这个夏天,因为这些小身影,变得格外有意义,而这些细碎的温暖,会成为我往后想起就心头一热的回忆。”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当实践队员与孩子们依依惜别时,那些共同书写的红色故事、共同探索的科学奥秘、共同体验的非遗技艺,都已化作青春最美的注脚。红心服务队的队员们将继续怀揣这份赤子之心,让青春在祖国大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以奋斗之我、青春之我,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