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与孩子们的相遇,如溪流汇入田野,在麻城这片热土上滋养出双向成长的故事。
一、青春商院向阳花小分队
在麻城市三星村的“三下乡”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初心践行使命,用知识搭建桥梁。孩子们求知的眼眸映照着教育的温度,村民们热忱的支持传递着基层的期盼。此次实践深化了我们对“扎根大地办教育”的理解,更淬炼了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为青年成长注入了鲜活养分。
而这份教育的回响,也悄悄落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孩子们说:“老师带来的课本里藏着会飞的字,粉笔在黑板上跳舞时,我总盯着看呆了。他们教的折纸能变成小飞机,载着我的梦想飞向画里的远方。那些日子,我的本子长出彩虹,笑声落在晒谷场的尘埃里。现在铅笔尖划过纸页,总想起老师说‘知识会开花’,我便悄悄盼着,我的字能结出甜甜的果。”
三、青春商院“两弹一星”宣讲团
这次“三下乡”聚焦支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温度与挑战。站在略显简陋的讲台前,孩子们纯真又渴望的眼神瞬间点燃了我们的责任感。从精心备课到课堂互动,每一次引导他们思考、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笑容,都让我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深入乡村,也让我们直面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学生学习刻苦,但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无法突破瓶颈,有的学生为自己的英语成绩感到焦虑。同时我们要在有限的教具中,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克服方言障碍、适应生活条件等都是我们面临的考验。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适应能力,更让我理解了乡村教师的不易。同时通过访问学生家长,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更让我深切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深远影响。
这段经历远超预期。它磨砺了我的心志,让我更懂得珍惜与感恩,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坚定了我投身教育、为促进教育公平贡献力量的信念。讲台虽小,责任重大,这段与孩子们共度的时光,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三、青春商院满天星小分队
在龟峰山的十几天,是被孩子们的笑声泡软的日子。每天清晨,石阶上总蹲着几个攥着野花的小家伙,见我来就一哄而上,把带着露水的花塞进我手里。课上教他们折青蛙,纸团能扔满整个教室;带他们念古诗,总有调皮鬼把“床前明月光”改成“山里蚊子多”,惹得满堂笑。最难忘是雨后的傍晚,一群孩子拉着我往竹林跑,说要找“会发光的虫子”。黑暗里,他们的眼睛比萤火虫还亮,叽叽喳喳讲着山里的故事——哪棵树上有松鼠的窝,哪条小溪能摸到小鱼。
记得前几天,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塞给我一张画:歪歪扭扭的小人手拉手,背景是漫山的红杜鹃。她说:“老师,明年你还来听我背古诗吗?”原来支教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用最纯粹的热情,教会了我什么是简单的快乐,什么是被需要的幸福。
四、青春商院芦苇花小分队
这次三下乡,我们芦苇花分队的五个人拧成一股绳,在乡村的土地上实实在在做了些事。在教室里,我们分工开设了语数外之外的多样课程,美术课上教孩子们用色彩表达,计算机课上带他们接触基础操作,辩论课上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观点。过程中,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乡村对多元教育的需求——硬件设施虽在政策支持下逐步完善,但素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仍有缺口,这让我们更明确了行动的意义。
从备课到实际上课,从解决突发问题到总结经验,每个人都在发挥所长。看到孩子们因为一节手工课笑逐颜开,我们深知,如今乡村振兴正需要青年力量扎根基层,我们用实际行动响应这份号召,哪怕只是填补一点教育资源的空白、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也是在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段经历让我们更清楚,团队的价值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踏踏实实地为这片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次三下乡,青春商院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基层,亲身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需求。实践中,他们克服困难,收获满满,更明白了责任的重量。未来,青春商院社会实践服务队将以更饱满的激情继续投身社会实践,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