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姑娘” | 陈争鸣:铁肩筑路 丹心护命

发布者:校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09浏览次数:19

编者语:

在共和国建设的峥嵘岁月中,“红色姑娘突击连”是一面闪亮的旗帜。这支由普通女青年组成的队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毅然投身国家最需要的艰苦战线。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建设重任,以非凡的毅力开荒筑路、挥洒青春,将热血与汗水无私奉献给祖国热土。她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红色姑娘突击连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们的经历,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青年一代奋斗史诗的生动缩影,是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初心使命的重要窗口。

 

人物简介

 

陈争鸣,1956年生于湖北浠水,14岁时追随参加三线建设的父亲投身襄渝铁路建设,是“红色姑娘突击连”年龄最小的成员。从急行军双脚磨泡,到“三八大桥”工地捶石扛水泥,从含泪剪发到冰夜奋战,她以坚韧的意志诠释了“铁姑娘”精神。后来,她因献血救人立志从医,成为黄冈地区医院副主任护师,将“战之能胜、奉献为民”的信念融入到半生的医护工作中。

 

 

2025年9月7日 金林酒店

 

事迹说明

 

一、十四岁急行军:

血泡双脚丈量三线征程

 

1970年冬,14岁的陈争鸣跟随“红色姑娘突击连”从团陂步行至黄石,再经丹江口转徒步,要历经三天两夜抵达驻地柏林。沿途,她与姐妹们高唱《红色娘子军》,斗志昂扬,渴饮凉水,饥餐干粮,夜宿荒野。年纪最小的她虽双脚磨破、血泡钻心,却始终牢记母亲“吃苦耐劳”的家训,坚持不肯示弱,拒绝特殊照顾,最终与战友一同抵达终点,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意志。

 

二、青春三重烙:

血手、水泥与断辫之痛

 

在建设“三八大桥”备料期间,她每日完成三方石料的任务,虽肩膀被压肿、双手起泡,仍以布缠手、忍痛捶石,手结茧也要完成任务;驮运百斤水泥时,她以弱小的身躯咬牙挺腰疾行,虽灰浆和血汗覆面也坚持到底。她的长辫因黏连水泥结块而无法清洗,虽万般不舍,但还是含泪剪断,这既是对少女时代的告别,也是对劳动奉献的价值认同。


三、冰夜战歌:

1971年除夕的奋战

 

1971年除夕夜,风雪交加、大地封冻,但“三八大桥”工地上的陈争鸣等百余名姑娘身穿单衣,日夜奋战,营长三次下令收工,无人肯退,坚持奋战至破晓。陈争鸣父亲写的“除夕夜里破冰寒,围堰清基夜不眠。‘命令’他们都不听,我这营长好为难”,是那个特殊夜晚的真实写照,她们的行为彰显了那个年代劳动者崇高的精神风貌。

 

四、从血库到无影灯:

三线熔炉淬炼的白衣丹心

 

1973年,陈争鸣参加卫生队培训期间,某夜遇民兵肝破裂大出血,血库告急,她毫不犹豫献出300毫升血。老师称赞她“将来必成优秀医者”,这句话指引她走上了从医之路。二十多年的医护工作中,她延续着“铁姑娘”精神,抱百斤氧气瓶冲刺救人,不避传染贴身护理,亲手护送逝者最后一程……从卫校生到副主任护师,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三线精神”,继续为人民奉献着。

 

编者结语: 

血与汗淬炼的信仰,从未因岁月而褪色。陈争鸣用一生证明:“三线精神”不是历史回响,而是持续燃烧的火种,它融于她托起氧气瓶的臂膀之间,流淌于她无私护理的指尖之上。那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一种至今仍在发光的信念——不怕困难、甘于奉献、艰苦奋斗、使命必达。(指导老师:方正、万桂红、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