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建设的峥嵘岁月里,“红色姑娘突击连”是一面闪亮的旗帜。这支由普通女青年组成的队伍,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毅然投身最艰苦的战线。她们用柔肩扛起建设重任,以超常的毅力开荒筑坝、建设家园,将青春与汗水毫无保留地奉献热土。她们的名字或许沉寂,但“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突击连精神,已成为时代宝贵的记忆。她们的经历,是祖国建设初期的青春史诗,是理解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这段历史,聆听她们的故事。
何全民副连长
何全民,红色姑娘突击连副连长。17岁主动请缨参加三线建设,从后勤洗衣工成长为突击连骨干。她曾负责安全、工程、后勤多项重任,屡次带队攻坚克难,屡获表彰。回乡后仍发扬突击连精神,组织治河突击队,继续投身家乡建设。她以实干与担当诠释了“红色姑娘”的坚韧与奉献,是三线建设中无数平凡英雄的缩影。
一、主动请缨上三线,洗衣送水显初心
“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17岁的何全民受到毛主席的号召,毅然申请加入三线建设。初到鄂西北,她负责为全连66人洗衣、送水。虽岗位平凡,她却以认真洗好每一件脏衣臭袜,为同志们的后勤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视其为“为祖国功臣洗衣服”。她还主动下工地扶钢钎、打炮眼,甚至曾在险遭炮炸时被战友冒死救下。这段经历磨砺了她的意志,培养了与同志们的深厚情谊,也更坚定了她“为国家出力”的信念。
二、突击连中挑重担,安全施工守生命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因表现突出,何全民被选入红色姑娘突击连,后任副连长,分管安全。襄渝铁路工程险峻,她日夜巡查工地,常通宵值守。一次连续工作两昼夜后,她累倒在水泥袋上,被误以为昏厥,实则只是体力透支严重陷入沉睡。在她负责期间,全连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她用责任与细致守护了每一位姐妹的生命。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正是像何全民一样的突击连姑娘们有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方铸就了这样的奇迹丰碑。
三、回乡续写突击魂,治河建功传佳话
1971年,已两年未返乡的何全民休假回乡,正值河患猖獗,她放下行囊便直奔治河工地,受区委书记启发,就地组建“红色姑娘治河突击队”。她借鉴三线经验,科学分工、高效动员,带领43名姑娘提前完成任务,获县表彰。何全民作为积极分子参加县积代会,红色姑娘突击连战天斗地的故事在县积代会上引发热烈反响,“向红色姑娘学习”的口号响彻会场。此后她继续投身铁路与家乡建设,最终成长为一名农业技术干部,将突击连精神延续一生。
四、岁月难忘姐妹情,精神永存励后人
回首在红色姑娘突击连的四年峥嵘岁月,何全民的眼中常含热泪。她说:“那是我一生中最苦最累的时光,却也是最光荣、最幸福的记忆。”在鄂西北的深山里,一群年轻的姑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结下了胜过亲姐妹的情谊。她们曾在煤油灯下互相包扎伤口,在暴雨中手挽手抢运水泥,在隊道口齐声高歌驱散恐惧……这些瞬间,早已熔铸成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
何全民副连长接受采访
那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岁月,早已超越了个体的记忆,升华为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也提醒着我们:最美的年华,应当献给最伟大的事业;最深的友情,诞生于共同的理想与奋斗。红色姑娘突击连的精神,正如不灭的火种,在代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中,熠熠生辉,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