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银行”计划:用遗爱湖的天籁之音唤醒生态保护意识

发布者:校团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12浏览次数:10

藏在遗爱湖的“自然合唱团”:听飞鸟鸣响,遇湿地生机

湿地鸣响 生态密码 心聆生机


以声为媒,存储自然之美;以音为桥,连接人与自然。在第八届湖北高校“与绿同行”大赛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活动中,我校音乐学院、黄梅戏学院的“绿韵生态联盟”荣获省级优秀奖,“声音银行”项目,是他们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服务于地方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探索。

声音银行”项目以遗爱湖为自然采样基地,通过采集、记录并保存区域内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建立首个遗爱湖鸟类声音数据库。旨在通过收藏并分享这些珍贵的声音资料,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多样性保护意识。这些美妙的声音就如同存入银行的财富,将成为记录遗爱湖生态环境的“有声遗产”。

在黄冈市黄州区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不必刻意追逐远方的风景——抬眼是掠过湖面的翅尖,侧耳是浸透晨光的啼鸣,这里藏着一场属于鸟类的“露天音乐会”,等你来沉浸式聆听。


一、戴胜


摄于遗爱清风景区


沿着环湖步道漫步,最先闯入耳朵的,往往是戴胜的“咕咕”声。这种顶着棕栗色羽冠的鸟儿,常迈着细碎的步子在草坪觅食,鸣声清亮又略带节奏感,像有人在湖边轻轻叩击木琴。若是春日清晨遇见,说不定还能看到它展开羽冠的模样,搭配着“hoop-hoop”的叫声,活脱脱一位自带“舞台特效”的歌手。


二、黄腹山雀


摄于红梅傲雪景区


往灌木丛生的林缘走,黄腹山雀的“吱吱-唧唧”声会从枝头飘来。这种巴掌大的小鸟,腹部裹着亮眼的明黄色,总在枝叶间灵活跳跃,叫声清脆又急促,像串起的碎铃铛在耳边轻响。偶尔能瞥见它啄食果实的身影,小巧的身子搭配明快的鸣唱,活像“合唱团”里活泼的童声部,瞬间点亮湿地的晨光。


三、黑脸噪鹛


摄于临皋春晓景区


再往密林深处走,黑脸噪鹛的“嘈杂”声会渐渐清晰。它们总成群在林下穿梭,黑褐色的羽毛间透着醒目的黑色脸颊,叫声响亮又热闹,“喳喳-嘎嘎”的声线混着枝叶摩擦声,像是一群朋友在低声交谈,虽不似其他鸟儿鸣唱婉转,却满是湿地的烟火气,成了林间最有活力的背景音。


四、强脚树莺


摄于大洲竹影景区


若停在近水的芦苇丛旁,还能听见强脚树莺的“嘀哩-嘀哩”声。这种偏爱躲在草丛里的鸟儿,体型纤细、羽色朴素,叫声却格外响亮持久,像支小喇叭在反复鸣奏,明明听着近在咫尺,却总难寻其踪,只留清脆的鸣声绕着芦苇荡打转,成了湿地里最神秘的“声景彩蛋”。


五、丝光椋鸟


摄于大洲竹影景区


到了傍晚,丝光椋鸟的“啾啾”声会在树梢集结。它们常成群停在柳树枝头,羽毛泛着丝绒般的光泽,叫声柔和又整齐,偶尔夹杂几声短促的“叽呀”,像是在合唱一首温柔的晚歌。伴着夕阳的余晖,成群的丝光椋鸟与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为一天的“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些鸟鸣不是杂乱的噪音,而是遗爱湖最鲜活的“生态密码”——戴胜的叫声里藏着植被的丰茂,黄腹山雀的啼鸣映着林缘的生机,黑脸噪鹛的喧闹透着林下的繁盛。不必刻意寻找,只需找一处长椅坐下,闭上眼,让这些声音漫过耳畔:风拂过芦苇的“沙沙”声作背景,飞鸟的鸣唱为主角,连偶尔掠过的蜻蜓振翅,都成了恰到好处的伴奏。

下次来遗爱湖,不妨放慢脚步:带一只轻便的录音笔,或是干脆用手机录下一段鸟鸣;循着声音找一找藏在枝叶间的“歌手”,看它们梳理羽毛、捕食嬉戏。在这里,欣赏鸟类从不是“看一眼就走”的邂逅,而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受的沉浸式体验——毕竟,能在城市中央听见这样纯粹的自然之声,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浪漫。

正所谓“千古黄州遗大爱,一城山水半城湖”。如今城市里的自然声音越来越少,但遗爱湖的飞鸟还在天天开“演唱会”。下次来这里,别只顾着拍照打卡,试着闭眼睛听5分钟:戴胜的“咕咕”、山雀的“吱吱”会告诉你,原来浪漫不用远寻。听过之后,记得来评论区说说,哪只鸟的叫声最让你心动~。